打坐如何以念佛入定?

修學佛法不外二途,一者、止;二者、觀。止是奢摩他,觀是毗婆舍那。念佛作為八萬四千法門之一,亦不外乎此兩者。此兩者所攝之一切法門,包括念佛,皆需以打坐為基礎,有了堅強穩固的定力後,才能於日常生活中觸境而心不動,悠遊任運,逍遙自在。

  何謂念佛之奢摩他?何謂念佛之毗婆舍那?念佛之奢摩他即藉由念佛法門而趨入禪定。沒有禪定內涵的念佛,與世間人漫不經心的念經,皆攝屬於散心中修,而散心修行將難以獲得任何具體的利益。因此,具有禪定的念佛法門肯定是必須的。

  實際行法為:行者結跏趺坐,關閉六根向外之攀緣,一心念佛。剛開始時,口中稱名念佛,連續不斷念上一段時間後,念佛之音量漸漸放小,速度漸漸放緩,何以故?身風強,心易亂;身風和,心漸定。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小聲慢慢念?恐怕行者剛坐下來,難以一下子平伏內心之雜亂,故從大聲而小聲,從快至慢。最後則為無聲之默念,以備入定,因為禪定的心非常細微,它必須配合最極寂靜之身心條件才有入定的可能,禪定絕不可能在稱名念佛的情況下發生,而須在心心不斷、一心默念的情況下,始有入定之因緣。整個過程都在結跏趺坐中完成,如果還無法久坐,可配合經行念佛,即於慢步中念佛,以調和身心。最好是一小時打坐,一小時經行,如不能,則半小時打坐,半小時經行。一坐一行,坐行相間,稱為半行半坐。

  念佛之毗婆舍那即於打坐念佛的內在經歷中,體驗到「念佛之心,無所從來,亦無所至」,念佛之「念」,只是意根之作用罷了!如此一來,念佛即能產生「無我」的智慧,因為(一)念佛的心找不到任何根源,(二)行者也知道「念」佛之行動,不過是內在結構之意根所造作的。由此兩點,確定諸法無我的道理,繼續精進觀照,即能生起空性智慧。

  總之,念佛之奢摩他(止),令行者進入禪定;念佛之毗婆舍那(觀),令行者生起智慧。然而禪定與智慧的獲得,皆須仰賴中間之媒介──打坐之行法。如果念佛不具備止觀,那只好死後到極樂世界繼續修行。念佛能具備止觀,則不再仰賴阿彌陀佛,自己就能於現世中證阿羅漢或成就登地以上的菩薩,具六神通,於法界中遊戲自在。歷劫積聚菩提資糧後,則能自己成佛。